w66.com,利来w66

行业信息
中国建造:质量安全是条硬杠杠
文章来源: 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3/05   点击数:1942

劳务工人“刷脸上下班”、VR(虚拟现实)沉浸式安全教育、工地现场可视化管理……对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KCWH2012-2/3号地块建设项目负责人杨杰文来说,从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到实现“耳聪目明”、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坚决守住城乡建设领域安全底线

由于施工现场工程体量大,存在起重吊装、群塔作业等众多安全风险,传统的管控方式很难确保万无一失。如今施工现场已完全实现了“一点一机”“分级监控”,对电子围栏、地基与基础施工、混凝土与模板施工、沉降、吊装、火灾预警等实现动态监测,完成了由智能监控到智能监测的转变。“现在我的工作强度减轻了不少,但工作效率却更高了,过去靠喊破嗓子,现在让数据说话。”杨杰文说。

杨杰文所在的建设项目并不是个例,像这样的智慧工地如今已遍地开花,逐渐改变着建筑施工行业等同于“高危行业”的固有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关键,坚决守住城乡建设领域安全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安全要素正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中国建造”之上。从机场到高速公路,从桥梁到摩天大楼,从铁路到海底隧道,从港口到奥运场馆……无数个“中国第一”“世界之最”生动诠释着中国建筑业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造的时代新貌。

“从有到优”健全法规保障制度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加强安全管控。

在法规体系方面,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完善质量监督、质量检测、质量保修、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从强化各方责任、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支撑体系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标准体系方面,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建设单位项目质量管理标准,以此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明确基坑工程、模板工程等重点环节共计34项重大事故隐患情形,为有效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了依据。截至目前,已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500余项,加上地方标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总数达到7000余项。

在责任体系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明确了“三类人员”考核发证、安全责任等,极大地促进了“三类人员”履职尽责。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和项目负责人、从业人员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落实。

在监管体系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动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启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电子证照试运行、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全员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建立起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有效开展,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理念深入人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治理行动,包括2014年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2017年工程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有效运行,人民群众的质量安全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这枚小小的‘二维码’就像是一张工地的‘身份证’,有了它可以打通线上、线下施工管理,实现‘数治工地’。”杭州市滨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薛建华表示,“平安工地一码通”将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企业主体对施工现场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信息汇集,形成风险共治,全面推动政府落实监管责任、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目前全区21个基坑工程实现“基坑位移、地下水位、支撑轴力”3项核心指标的全时动态监测,279台塔吊实现对“超重防护、力矩限制、吊机限位装置”的动态监测,247台施工升降机实现了“超载、限位、防坠”3个安全装置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测。

像杭州市滨江区一样,多地因地制宜地创新监管方式,对安全风险实现了全链条的管控,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

福建省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在提高监管实效、强化专项整治、完善监管机制上下功夫,强化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

江苏省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实现了全省“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全过程工程质量监督管控体系和可追溯机制,为建筑业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工程质量安全辅助巡查,大大提升了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的精度和深度,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检查存在的独立性不足、“人情执法”规避难问题。

从建国初期的施工过程“自检、互检、交接检”发展到如今的“5+3”八方主体质量终身责任制和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从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到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两场联动”、信用联合奖惩,行业监管治理水平已大幅度提升。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推出电子化招投标、施工许可电子证照、社会投资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告知承诺制审批试点等一系列创新监管举措,破解了部门之间信息数据流通阻塞的问题,实现了差异化的精密管控。

科技铸就安全“防护罩”

在北京智能安保产业基地项目中,一只巡检机器狗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个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小家伙有着非常灵活的身手。“它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工地巡检,在工人无法到达的区域工作,并能够通过搭载的AI摄像头传回实时画面。”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安装北京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陈文林介绍说。除了巡检机器狗,项目保障质量与安全的智慧手段还有很多。“我们在北京可以通过5G技术远程控制在武汉的塔机,实现地面室内环境对塔机的远程集中操控,还建立了‘智能安全帽+AI智能巡检+5G移动监控’体系,解决复杂施工作业环境中的质量监督检查问题。”陈文林补充说,“我们自主研发建立了现代化的数智化预制加工厂,集成机电安装工程的产业化预制与智慧仓储管理,可实现全自动管道切割、全自动压槽、智能焊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效率。”

近年来,建筑业锚定创新,升级提速。深基础施工、超高层建筑模架施工、大跨度滑移技术、多塔连跨大跨径桥梁施工等重要领域施工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大型地铁盾构机、大型挖泥船等,打破了国外成套施工设备的垄断,成为中国地铁建设、海岛吹填等工程的推进利器……一代代建设人攻克了结构安全与抗震、防火、抗风雪灾害、超高层及大跨建筑施工等重大技术难题,BIM、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工程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建筑抗震性能显著增强。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安全生产的融合日渐深入,科技为工人系上“安全带”、为安全管理带上“防护罩”。如今,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使建筑业设计、施工、维护等全产业链逐步融合成智能建造体系。这一体系大大提升了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了安全工作的可靠性。

跨越十年,变化万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建筑业“旧貌”焕“新颜”的十年,是加速筑牢筑深安全防线的十年,更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十年。行而不辍,履践致远。“非凡十年”的成绩单彰显的是中国建造的雄厚实力,奏响了质量安全的澎湃乐章。